李茂武 | 更把茱萸仔细看——佛坪县山茱萸协会赴山西阳城交流记

2025年9月9日,在佛坪县山茱萸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李天琴带队,副会长苏沭名、会员李茂武,还有陕西师大生命科学院康杰芳教授,一同前往山西省阳城县观摩交流山茱萸发展情况,积极主动为山茱萸产业长足发展谋划新路径。

李茂武 | 更把茱萸仔细看——佛坪县山茱萸协会赴山西阳城交流记

阳城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西岸。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平均627毫米,较佛坪(年938毫米)少,全县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2亿多元。县域内有煤炭、陶瓷、琉璃瓦等众多大型企业,经济实力雄厚。近年来当地政府注重中药材产业发展,把山茱萸当做中药材名牌产业,全县山茱萸种植规模超2万亩,年产量超4500吨鲜果,带动就业超1万人,山茱萸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和对外开放的新名片。 2011年12月20日,农业部批准对“阳城山茱萸”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阳城县在第三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上荣获“中国绿色生态山茱萸示范县”,阳城蟒河山茱萸被登记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阳城县的山茱萸种植基地被认定为全国绿色产业化示范基地等。

李茂武 | 更把茱萸仔细看——佛坪县山茱萸协会赴山西阳城交流记

阳城山茱萸产业基地主要在蟒河镇,该镇因境内有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得名。蟒河镇地处阳城县南部约12公里处,地形地貌以黄沙丘陵和低山为主,海拔在900米左右,户籍人口2万多人。全镇山茱萸种植面积1.4万亩,年产鲜果2500吨。

这次的阳城之行,也是机缘巧合。去年9月我们在赴韩国考察山茱萸期间,蟒河镇的“晋城市水木林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阳城县水木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原建兵慕名到佛坪,等了几天专程拜访李天琴交流山茱萸,介绍了阳城县蟒河镇山茱萸产业发展情况。阳城山茱萸开始引起我们的关注。10月底我县山茱萸协会成立后,11月27号阳城县原红海县长率领农业、林业及企业代表来我县考察交流山茱萸产业发展情况,今年5月份阳城县政协带相关部门人员再次来我县交流山茱萸中药材产业。另外,我们到韩国考察时听说阳城县有一个李姓村子,与韩国李姓常往常来。会长李天琴托原县长和原建兵打听寻找,终于在阳城县河北镇找到了这个李姓村子,叫南峪村。通过去年韩国的考察,我们了解到韩国的山茱萸价格较高,前些年佛坪也曾与韩国做过山茱萸生意,但未能持续。李天琴意识到,若能打通这条外贸线,以两县优质的山茱萸资源,有协会团体的力量,再严把质量关,将为两县山茱萸的销路打开一条新路径。加之阳城在山茱萸方面宣传力度大,文章做得足,很有必要回访了解。于是,促成了这次阳城之行。

李茂武 | 更把茱萸仔细看——佛坪县山茱萸协会赴山西阳城交流记

9号我们乘高铁到晋城市时已是下午近5点,原建兵董事长开车早在车站等候,大约1小时车程到了阳城县城,入住蟒河镇游客中心酒店。我们的到访受到了阳城县镇两级政府部门的热情接待。

10号全天,张副镇长和原董事长开着私家车,陪同我们参观了蟒河山茱萸基地、山茱萸产业园、山茱萸博物馆、万草山茱萸商贸公司、阳城县欣康园山茱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晋城市水木林农业有限公司和阳城县水木中草药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最后一家合作社的山茱萸加工车间给我们印象深刻——偌大的厂房内加工机械呈S形排列,从鲜果进入料口,到清洗、烘烤、去杂质、去核,再到烘干等一系列工序,几乎全是机器生产,中间用传送带连接。一天就可以加工两吨干品,生产规模和自动化程度在阳城县首屈一指。

为了交流方便,当晚我们住到了阳城县城,县农业农村局刘卫宏局长特地抽空来和我们交流,第二天早晨上班前,县农业农村局陈建斌局长专门来酒店,和我们共话两地山茱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李茂武 | 更把茱萸仔细看——佛坪县山茱萸协会赴山西阳城交流记

自2016年起,阳城县每年重阳节将蟒河镇山茱萸博物馆作为主会场,举办茱萸文化旅游节,以“重阳时节话茱萸”为主题,包括山茱萸产业发展调研、诗歌创作、采风摄影、徒步登高、文艺演出、访谈座谈等系列活动。以山茱萸为媒介,全面提升阳城作为中国山茱萸四大产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今年重阳节阳城县还将举行大型山茱萸节活动,邀请周边县市参加,陈、刘两位局长和潘会长热情邀请我们届时再来。

为更深更高做好产业,挖掘山茱萸文化,阳城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山茱萸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馆内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场馆设计有序厅、山茱萸自然人文馆、山茱萸科普教育馆、山茱萸周边产品展示馆四个功能区。集收藏、展览、科技、科普、交流、互动、体验、分享等功能于一体。展馆正在重新布局并大修,准备迎接今年重阳的盛大茱萸节。展馆背后横卧着一座巍峨的片麻岩石山,山体上醒目的刻着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左侧是人工搭建的登山步道,便于人们登高望远赏景。

一天多的交流参观,阳城县的山茱萸产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茂武 | 更把茱萸仔细看——佛坪县山茱萸协会赴山西阳城交流记

李天琴会长带队在阳城座谈

首先是政府重视支持力度大。尽管种植面积和产量逊于佛坪县(佛坪全县种植山茱萸10万亩,产鲜果一万吨),但在产业经营和宣传力度上却是大手笔:去年至今县上为支持山茱萸产业共拿出了2000万元奖补资金,主要用于鼓励企业和种植户,其中对一家山茱萸加工企业就奖补了50万元,用于建厂房和设备更新;普遍对种植户的垦抚管理、施肥打药等进行补贴。我们看到的是,山茱萸树下基本无杂草,树周围无杂灌。除了投资建造山茱萸博物馆、产业园、茱萸湾景点外,还编纂出版了十几万字的《阳城山茱萸》和近二十万字的《山茱萸古今诗文集》。在各种媒体上不遗余力的推介宣传阳城山茱萸为全国第四大产区,在蟒河镇到各村的主要道路两旁,普遍栽植了山茱萸树,每年县上还要拿出几十万元陆续栽种管护,营造浓厚的山茱萸氛围。

其次是深度开发山茱萸产品。除了初级产品山萸肉、饮片等以外,还陆续开发了山茱萸果脯、蜜饯、口服液、胶囊、茶、酒、糕点,以及山茱萸提取物、精油,并生产出了面膜等。

第三是年轻人参与挑大梁,显示出产业后劲十足。如原董事长家经营的山茱萸加工企业,日常经管就是其三十岁出头的女儿打理;阳城县欣康园山茱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是位年轻能干的的男子汉。

李茂武 | 更把茱萸仔细看——佛坪县山茱萸协会赴山西阳城交流记

11号上午,我们造访了阳城县河北镇南峪村的李姓村庄,还参观了阳城县的山茱萸制茶厂。早上下了小雨,潘会长和原董事长各开一台车。约一个多小时来到“南峪村”(原名峪里村)。村口墙壁上一幅彩色画像首先映入眼帘,右上角“李秀匡”三个隶体字,左边竖排四行正楷小字:“李秀匡出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400年),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考中武秀才,被皇上召为天子护卫近卫军。1047年受命出使高丽国平乱,因功受封特近金吴大将军上柱国,留籍当地。离世之前,撰写了《高丽国阳城盘谷李氏家谱》,寓意后裔永远不忘中国阳城峪里故乡。”进入村委会,30多岁的村支书兼村主任李金峰接待我们,他说,村口彩画上的李秀匡,就是他们这一族李姓的先祖,北宋时因军功定居在高丽国(即现在的韩国),至今已繁衍了29代。他们经常回来探亲,据老辈人讲,曾送来一本先辈李秀匡撰写的《高丽国阳城盘谷李氏家谱》续本,由家族中一位有威望的长者收藏。“文革”时怕被破“四旧”毁掉,就藏在了屋梁上,后来想起取下时,因漏雨潮湿加上鼠害,朽烂不可辨认。这时,李天琴拿出她们家族的《李氏家谱》,李金峰翻看到“先祖祖籍湖北麻城孝感和甘肃陇西”时非常激动,族谱记载溯源原是一个老祖宗,说他们也要到湖北麻城去寻祖。他介绍说这个村子除娶来的媳妇外都姓李;还说听老辈人讲,他们这一族人有两个特征,就是颧骨饱满、嘴巴大。这时李天琴掏出手机和李支书合影,大家拍手称奇——特征一致!

李茂武 | 更把茱萸仔细看——佛坪县山茱萸协会赴山西阳城交流记

李天琴与南硲村支书李金峰

李支书说韩国李氏每年都回来探亲一次,人数多少不同。他们回来主是寻祖,也有做生意的意愿。

一个多小时的攀谈,李天琴会长的李氏家族和南峪村的李氏家族证实有历史渊源的交集,但要与韩国李氏的交往还是一个美丽的愿景。

返回县城的途中雨越下越大,原董事长开车直接送我们到河南洛阳高铁站。

汽车行进在晋豫高速路上,尽管滂沱大雨影响前行速度,用时1小时50分钟即抵达洛阳高铁站。返回时原董事长给我们发信息说因雨太大,高速路已封闭,他只能走国道公路了。下午在返回高铁上我们给原董事长打电话,他说刚进屋。原本两个来小时的车程,足足跑了四个多小时。辛苦了,原董事长!

下一步,我们将两县联合,奋力开拓山茱萸历史的新赛道。原董事长这次自始至终的辛苦接送、全程陪同,还有阳城县各级领导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也预示我们两地将友谊长存,绵延不断,我们也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谋未来山茱萸产业的辉煌!

李茂武 | 更把茱萸仔细看——佛坪县山茱萸协会赴山西阳城交流记

作者简介:李茂武,中学高级教师,退休,佛坪县山茱萸产业发展协会会员,县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5)
上一篇 2025-09-25 20:15
下一篇 2025-09-27 10:53

相关推荐

  • 天汉评: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青年

    青春,是人生中最富有活力与朝气的阶段,它如同一股洪流,奔腾不息,怀揣着理想与信念,向着未来奋勇前行。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在奥运会赛场上,还是在抗疫一线,…

    2024-07-01
  • 李振峰:三访范园

    今年春节后我从河南伊川老家返西安途中,顺路又到范园(范仲淹墓)凭吊瞻仰。 我三到范园,每一次都思绪难平、浮想联翩,心胸受到涤荡净化。 葬母   大宋名臣的尴尬 18年前,我从北京学…

    2025-04-02
  • 杨盛峰:有关镇巴版《十送红军》的新发现

    红色经典歌曲《十送红军》源自陕南镇巴还是江西?这一问题在十年前就曾引发热议。 2014年9月17日,《光明日报》在第5版刊发该报记者焦健的长文《<十送红军>“身世”探源…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