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 关于七夕民俗 您知道哪些?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或七姐诞。你知道七夕节的来历吗?

微信图片_20220803101751.png

七夕的起源

古人何时开始过七夕

西汉的《西京杂记》有如下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初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关于七夕节的最早记载。但其实《西京杂记》作为一部小说集,不足以作为史料证据。更可信的是东汉的《四民月令》,最早记述了百姓在七月七日曝晒书籍,衣物的习俗。

古人为何祭织女

织女星是七月纺织之月的标志星,被视之为天上的织女之神,也是满天繁星中唯一一颗属于女性的亮星。古代女子祈求她能够赐予自己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心思,织出像云锦天衣一样美丽的织物,并给人间女子带来祝福。

七夕的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供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古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七夕吃什么

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很多,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配上时令瓜果,一边观星,一边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酥糖

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在七夕会制作一些代表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又称“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8-03 09:14
下一篇 2022-08-03 10:58

相关推荐

  • 汉台:打好“组合拳” 聚力“稳就业”

    (区融媒体中心 黄扣)今年以来,汉台区坚持就业优先,拓展岗位资源,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把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就业。…

    2024-07-19
  • 西乡首批乡镇正式接通天然气!

    6月5日,西乡县城南办、杨河镇、堰口镇首批318户村民率先用上了天然气,填补了我县农村无天然气的空白。(西乡招商) 西乡县农村天然气气化工程项目,是“气化汉中”、“气化乡镇”的重要…

    2020-06-10
  • 最佳!优秀!汉中荣获“两项大奖”→

    深化旅游合作,共享美好生活。8月9日至11日,为期3天的2024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汉中“借台唱戏”,全面展示“绿色循环 汉风古韵”的城市魅力,多角度…

    202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