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正在公示!汉中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对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进行公示,共有337项入选(新列入198项,扩展139项),其中包括2项汉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城固县张骞传说、南郑区藤编(汉中藤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专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推荐申报的943个项目进行了评审。之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委员会进行了审议,提出了总计337项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陕西入选项目


4.jpg


新闻多一点

图像 103.jpg

张骞传说是流传在张骞的出生地汉中盆地、活动地域关中地区、封地河南南阳地区的传说故事,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骞传说也是中国优秀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骞传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第一条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张骞传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精神价值。

汉中是闻名遐尔的“藤编之乡”,盛产藤条,其质地坚韧、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汉中人编制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艺精巧,品种多样,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古往今来销路旺畅。汉中藤编历史悠久,是研究汉水流域人们生产、生活习俗、自然资源利用、小手工业发展史的第一手活态资料。汉中藤编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汉水流域民间工艺、技艺、及其交流、融合、发展、传承,以及探寻传统的自然之美、朴素之美的消费习俗的典型案例。汉中藤编技艺是大众美学与人体力学和家具工艺学完美结合的成功范例,对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