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大山里的健康骑士:报废3辆摩托,骑行12万公里!

清晨5点多,秦岭深山的雾霭还未散去。洋县金水镇张家庄村口传来的一阵摩托车轰鸣声,是比雄鸡报晓更准时的“生命闹钟”。后视镜里掠过的,是党员村医张小正霜染的鬓角。三十余载风雨兼程,张小正骑行12万公里山路,丈量出治病救人的生命刻度。3辆报废摩托车的里程表,记录着他从青丝到白发的轨迹。

汉中大山里的健康骑士:报废3辆摩托,骑行12万公里!

车轮上的生命线:骑行碾过12万公里

山村里很少听到救护车的鸣笛声,但乡亲们说:“我们张医生的摩托车,就是会跑的‘120’。”

汉中大山里的健康骑士:报废3辆摩托,骑行12万公里!

1991年,汉中卫校毕业生张小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山外的世界向他招手,而家乡洋县金水镇张家庄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更让他揪心。“从小看着乡亲们被疾病折磨,我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这句朴实的誓言,让他将青春焊在了秦岭的沟沟梁梁。沾着晨露的药箱在摩托后座轻轻摇晃,这是张小正选择的人生配重。

“张医生的摩托车声就是我们的定心丸。”村民们动情地说。30余年来,摩托车已不仅是交通工具,而是一条流动的生命线。12万公里的行程,3辆报废的摩托车,记录着无数个与时间赛跑的日夜;穿烂的一双双胶鞋,丈量过汽车无法到达的山路。

去年夏天一个暴雨夜,电话铃声刺破黑暗,张小正立即披衣出发。雨水模糊了视线,摩托车在半路抛锚,他硬是推着沉重的车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病人家。当浑身湿透的他换上村民递来的衣服,第一句话就是:“快说说哪里不舒服?”

“我就是山里娃,磕磕碰碰的这些算啥困难嘛!”张小正淡淡地说。在他心中,那些摔过的跤、淋过的雨、走过的夜路,都化作了药箱里最珍贵的“药材”——一颗永远滚烫的医者仁心。

药箱里的温度计:量得出人间冷暖

凌晨1点的张家庄村,北风呼啸。84岁的独居老人白润女因重感冒和哮喘高烧不退,张小正一边观察扎在老人手上的吊瓶,一边看着炉火上的热水和他亲手熬的粥。搀扶老人上完厕所,看着老人吃完饭、输完液,他才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药箱里的温度计泛着昏黄的微光——这个普通的医疗器械,多年来丈量过无数老人的体温,更见证着一位乡村医生“焐热”的人间冷暖。

汉中大山里的健康骑士:报废3辆摩托,骑行12万公里!

2017年腊月二十九的雪夜,年味甚浓。乡邻牛角坝村82岁的夏成广夫妇在退烧针作用下舒展的眉头,与张小正因踏着积雪赶到冻得通红的手指形成鲜明对比。治疗完两位病人他没急着走,而是转身去劈柴生火。当两碗冒着热气的年夜饭端到床前,老人浑浊的泪水滴进碗里——医身也医心,空巢老人孤清的年夜饭拼图上,缺失的那块亲情被补上了小小一角。

“村里的老人很多都是独自居住,儿女在外打工,有时生病连口热水热饭都吃不上,我看着心里难过,做这些就是顺手的事。”而这样的顺手,是上世纪90年代就延续的传统。有些老人走三十多里路来看病,需要输液几天,张小正夫妻俩就把老人安顿在家里,管吃管住管看病,夫妻俩从无怨言。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乡亲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窘境不再,但家里做饭“每次都多做一点儿”的习惯没有改变,遇上看病错过饭点儿的乡亲,就给盛上一碗。

村党支部书记陈亚文记忆中最震撼的,是她亲眼见证的一次“特殊诊疗”:“那次是去一位智力障碍的村民家中,一进屋刺鼻的臭味迎面袭来,上吐下泻产生的污秽物让人几乎睁不开眼。张小正看完病又把屋子收拾干净了才离开。他的敬业精神,我由衷敬佩。”

那一刻他擦拭的不仅是污秽,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

纵横沟梁的摩托车:驶向健康中国远方

行医30余载,张小正一直用心守护着村民的健康。无论是谁头疼脑热或突发急症,他总会及时诊治;遇上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他便上门问诊;新农合政策实施前,碰到付不起药费的贫困户,他会自己掏钱垫付;遇到传染病患者,他从不曾退缩。

汉中大山里的健康骑士:报废3辆摩托,骑行12万公里!

厨房角落里堆满的时令蔬菜,记录着医患间最质朴的情感交流。刚挖的竹笋还带着晨露,新摘的南瓜沾着泥土,这些都是村民悄悄放在门口的“问诊费”。为了守护这份信任,他总结分析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无论是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还是西医的导尿、缝合,只要是乡亲们需要的,他都认真学习并熟练运用。

精进医术的同时,张小正也见证着村里医疗卫生条件的变化。他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不断加大。曾经村里半间房的卫生室,现在是五室分离的标准化卫生室。移民搬迁将远在几十里外的“吊庄户”,集中在宽敞明亮的小楼房里。以前去看一个病人,路上就占用几个小时。现在只有几百米远,走路几分钟,上门就能医治。新农合政策的实施,让村民看病不再“小病拖、大病扛”。这些点滴进步汇聚成时代洪流,不仅改变了乡村医疗的面貌,更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书写着健康中国的温暖注脚。

如今,年近花甲的张小正依然奔驰在山路上。他的摩托车后视镜里映照的,是一个村庄的健康图景;他的药箱里装着的,是乡亲们的信任与期盼……

记者手记

离开张家庄村那日,夕阳下又传来熟悉的摩托声。望着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突然明白:中国基层医疗的韧性,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张小正”用双脚在沟沟梁梁中一步步丈量出来的。他们像大山里的石生树,在最贫瘠的土壤扎根,用日复一日地坚守托举起乡村振兴的健康底线。从“赤脚医生”到“全科村医”,变的是诊疗设备,不变的是那双永远沾着泥土的胶鞋。当城市三甲医院引进各类智能机器人时,这些“摩托120”正用最原始的方式,完成着最动人的生命守护。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7小时前
下一篇 7小时前

相关推荐

  • 汉中首个!正式揭牌

    7月4日,汉中市首个茶叶气象科技小院——西乡茶叶气象科技小院在西乡县城北街道枣园村正式揭牌成立。该科技小院将成为当地精细化茶叶气象服务支撑平台,有效地把气象科技成果和服务全面融入茶…

    2024-07-09
  • 为从严打击假牌套牌假证严重交通违法,营造安全有序文明的道路交通通行环境。6月4日,汉中交警二大队一中队充分利用公安集成指挥平台,通过缉查布控大数据精准比对和分析研判,快速查获一起使…

    2023-06-06
  • 汉中一车主无视规则闯红灯 酿成事故负全责

    2023年3月9日21时52分许,宋某某(女,52岁)驾驶陕F26J**号小型轿车从汉中市汉台区前进路与西环路十字路口由东向西方向行驶,宋某某无视交通信号,因闯红灯与其它车辆发生碰…

    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