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陕西日报》整版宣传汉台这项技艺!

巧手匠心成就“龙行龘龘”

今天,《陕西日报》整版宣传汉台这项技艺!

今天,《陕西日报》整版宣传汉台这项技艺!

龙江文化站的彩龙表演。本报通讯员 叶亚楠摄

今天,《陕西日报》整版宣传汉台这项技艺!

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的学生在表演九节龙。杨露雅摄

今天,《陕西日报》整版宣传汉台这项技艺!

龙江文化站展示的草龙龙头。杨露雅摄

今天,《陕西日报》整版宣传汉台这项技艺!

朱江明在制作龙头。 杨露雅摄

“我挥手起雨,我舞动生风,看我东方升腾的中国龙……”7月1日,在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配合着《中国龙》的音乐,学生们表演着精彩的龙舞。随着学生们的动作,小巧精致的手把龙、威风凛凛的九节龙游走、翻腾、缠绕,赢得阵阵欢呼声和掌声。

演出结束后,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龙江文化站原站长闫克元开始给同学们讲解表演中要注意的细节,以及龙江龙舞的历史文化知识。

闫克元的讲述,缓缓揭开了这项指尖上的非遗的神秘面纱。

龙舞

寄托美好的心愿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在举行祈雨等祭祀仪式时,儿童、壮年和老人会穿着彩衣,舞起数丈长的青、赤、黄、白、黑等各色大龙,完成各种动作和造型。这就是龙舞。

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一种神秘、神圣的存在。龙舞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生发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和精神寄托。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舞逐渐演化为民间娱乐活动,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地处汉江与褒河交汇处。千百年来,临水而居的龙江人爱水敬水,但也饱受水患之苦。人们修庙宇、建祭台,以祈求风调雨顺。由龙江街道周营村双龙寺内的碑文“明初此地敬奉神龙”可知,当地人和龙的渊源至少可追溯至明代。

“龙江龙舞在当地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还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认为龙舞不光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更能带来吉祥和祝福。”闫克元告诉记者,龙江人敬龙舞龙习俗久远,龙舞道具制作技艺应运而生。

龙江龙舞使用的道具主要有草龙、板凳龙、挝杆龙、彩龙和手把龙等5大类20余种,每一种道具的制作特点、造型、表演方式各有不同。龙舞道具生产过程包括选料、备料、蒸煮、烘干、制作骨架、裱糊头尾、上色、编龙布、套龙等工序。原料多为当地常见的稻草、龙须草、柳条、竹子等。

道具

展现指尖上的技艺

7月1日,在龙江文化站,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朱江明正在制作龙头。他拿起两个乒乓球在龙眼睛处比划了几下,转而又放下。

“这是别人定制的一批手把龙。龙头用泡沫制成,已经基本成型。现在,我要给它配一双合适的眼睛。对于这条龙来说,用乒乓球做眼珠有点儿大。”朱江明说,他已经制作龙江龙舞道具40多年了。

“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没有文字记载,主要靠师徒口耳相传。制作草龙所使用的稻草必须经过水煮,水中还要加盐,起到杀虫和防止稻草回潮的作用。”朱江明说,制作龙用的材料很有讲究,不同材料制成的龙用于不同场合。例如,用稻草制作的草龙颜色呈金色,也叫金龙,一般用在庆贺丰年或节日;用柳条制作的草龙通常用于祈雨;用龙须草制作的草龙,一般用于祈求消除水患。

草龙的节数也有讲究,必须是单数,常见的有7节、9节、11节。每节长约2米,龙鳞为边长5厘米左右的菱形。制作时,工匠会分工合作,有人负责制龙头,有人负责编龙身,有人负责做龙尾。

彩龙相比于草龙更为常见。制作彩龙时需要先用竹篾等材料做好骨架,再用彩色的布进行装饰。“过去,制作彩龙的布都是床单,你家出一块我家出一块,拼起来五颜六色的,也很喜庆。”闫克元说。

板凳龙的骨架为一个3条腿的长凳,长1.2米至1.5米,宽0.1米至0.15米,高0.3米至0.5米。龙头固定在长凳单腿那一头,龙尾固定在双腿那一头。龙身用红布装饰,由3人翻转挥舞,一人负责举一条板凳腿。

挝杆龙的龙头、龙尾和龙身的骨架均由竹篾制成,用彩布、彩绘等加以装饰。特殊之处在于其龙身被固定在一根长1.8米左右的木杆上。表演挝杆龙时,人们会在靠近龙头和龙尾处分别固定一位小演员。舞龙者还需将木杆底座扛起。随着舞龙者动作的变化,龙头、龙尾上下起伏,可做到360度自由旋转。身着戏服、脸画油彩的小演员也会做出各种动作。整个表演颇具观赏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拖拉机和汽车代替了人力驮着挝杆龙,人们又在木杆底座下方安装了带滑轮的升降支撑架,由表演者推着其前进,表演起来更加方便。”闫克元说。

传承

种下非遗的“种子”

草龙、板凳龙、挝杆龙、彩龙属于传统的龙江龙舞道具,适合在露天、宽敞的广场上表演,舞起来热闹、大气。近年来,为了让龙江龙舞表演克服场地限制,走进剧场等更多的表演场所,闫克元创新研发了一种“新龙”——手把龙。

手把龙早期的骨架为竹篾,后来用铁丝代替,如今则使用更为轻便的泡沫,并加以彩色装饰。龙头、龙尾处固定有供手持的短木棒,一人即可舞动。

“手把龙小巧轻便,全长一米二,耐摔打、不易损坏,对体力要求较低,比较适合学生表演。手把龙不受场地限制,非常适合舞台表演,在中小学校很受欢迎。”闫克元说。

靠着可爱又新奇的“迷你龙”,闫克元敲开了龙江龙舞进校园的大门。

祁嘉豪是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四年级时加入了学校的舞龙社团。如今,他不仅会舞手把龙,还负责舞九节龙的龙头。

“我从小就跟着爸爸妈妈看龙江龙舞。现在我给大家表演龙舞,感觉特别自豪。”祁嘉豪告诉记者,他会坚持练习和表演龙江龙舞,做家乡文化的宣传员。

“因为龙舞对力量和身高有一定的要求,我们主要招收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今年,社团一共招收了44名学生。目前,学生们已经可以进行手把龙和九节龙表演。”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舞龙社团负责人张玲说,学习龙江龙舞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让他们学会了团结协作。

“我校成立了舞龙社团,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汉中市汉台区龙江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副校长肖平义说。

近年来,龙江龙舞已经走进汉中各县区70余所校园,实现了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全覆盖,通过各类宣传、科普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一颗龙江龙舞的“种子”。

闫克元:择一事 终一生

今天,《陕西日报》整版宣传汉台这项技艺!

7月1日,在龙江文化站二楼,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龙江文化站原站长闫克元在指导布置龙江龙舞文化展陈馆。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座以展陈龙江龙舞道具为主体、以传播龙江龙舞文化为目的,集文化保护、科普展览、研学教育、艺术美育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文化展陈馆。”闫克元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内,该展陈馆就可以向公众开放。

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龙江文化站内设有展示龙江龙舞道具的功能室,但建一座专题文化展陈馆一直是闫克元的心愿。如今,心愿即将达成,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和龙江龙舞的情分又加深了一层。

闫克元和龙江龙舞的缘分始于40多年前。1981年,在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缺少经费的背景下,龙江文化站成立了。26岁的闫克元“临危受命”担任文化站站长。他是当时文化站唯一的成员,被大家戏称为“光杆司令”。

之后的10多年,闫克元一头埋在文化站的建设中,房屋受损他自己修,缺少经费他自己挣。干过街头理发、给学生拍过毕业照、开过溜冰场……只要能挣钱,他什么苦都愿意吃。

温饱问题逐渐解决,如何更好地开展文化活动是又一挑战。闫克元将目光锁定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龙江龙舞。

龙江龙舞在当地有600多年的历史,经历过辉煌,也一度濒临失传。为了重拾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闫克元多方寻访,上门请教会制作龙舞道具和会表演龙舞的老人。老人说,闫克元记。就这样,他整理出了一些关于龙江龙舞的研究报告、照片、录像等资料。

2014年,在闫克元的努力坚持和政府的支持下,龙江文化站新修建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及文化活动场所。2021年,龙江街道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如今,闫克元虽已退休,但依然为传承龙江龙舞忙碌着。他说:“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我肩负传承和发展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的重任。我要继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不遗余力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把龙江龙舞文化做大、做强,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震撼与感动

今天,《陕西日报》整版宣传汉台这项技艺!

 

龙江文化站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每年的小年。今年2月2日,记者曾参加当地举办的“盛世龙腾兴天汉 汉风古韵过大年”龙舞非遗巡游活动,感受了20余条“游龙”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上下翻飞带来的震撼,体会到了什么是“龙行龘龘”,也被那精妙的表演所感动。

7月1日,记者再次走进龙江文化站,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对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一次被龙江人和龙之间传承千百年的故事所感动。

龙舞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龙舞的出现完美契合了龙江人的性格。从第一个龙江人做出第一条龙江龙起,龙江人就一代代传承,舞动着那条龙,祈求甘霖降临,祈盼洪水退去,表达丰收的喜悦。龙江人对龙舞的感情只有他们最清楚,因为那是血脉中的记忆。

如今,龙江街道的21个村和社区都有自己的舞龙队,龙江文化站更是集结了各村最优秀的表演者和道具制作者。经过大家多年的努力,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陕西日报 杨露雅)

本站转载内容均已标明出处,为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上一篇 2024-07-16 15:42
下一篇 2024-07-17 20:44

相关推荐